<em id="ddnlg"></em>
    1. “中芯一號”助力“華系種豬”走向世界!

      來源: 發表日期:2018-06-29 瀏覽量:4469

        眾所周知,“中芯一號”以杜長大、F2資源家系、兩頭烏、蘇太、嵌合家系、萊蕪、二花臉、巴馬香、疝氣等群體作為參考群,涵蓋豬從出生到屠宰共10個時間點,包含繁殖、生長肥育、胴體、肉質、免疫等七大類422個性狀的相關位點,擁有51,368個SNP位點,其中包含81個亞洲特有地方品種位點。那么,這些豬種有哪些特性呢?

      杜洛克豬

        美國豬種之一。于19世紀60年代在美國東北部育成。親本是紐約州的杜洛克、新澤西州的澤西紅和康乃狄克州的紅巴克夏。原稱杜洛克澤西,現簡稱杜洛克。是美國分布廣、飼養多的豬種之一。已由脂肪型轉向肉用型。

        杜洛克豬體型緊湊,頭輕,面微凹,耳中等大向前折彎;胸寬深,全身呈半月狀,后軀發達,肌肉豐滿;四肢粗壯結實;毛棕紅色。成年體重,公豬340~450 kg,母豬300~390 kg。母豬產仔10頭左右。生長肥育豬153日齡體重可達90kg。100 kg體重時,屠宰率75%,胴體瘦肉率61%。肌肉中脂肪含量3.5%,被譽為肉質較好的豬種。1972年引入中國,主要用作雜交的終端父本,生產商品瘦肉豬,雜交效果良好。

      長白豬

        世界上分布較廣的著名豬種,瘦肉型。產于丹麥,原名蘭德瑞斯。于1895年用英國大約克夏豬與丹麥當地白豬雜交選育而成。許多國家相繼引入,選育出各自的蘭德瑞斯豬種。如有瑞系、荷系、德系、法系、英系、美系等。其外貌特征和生產性能大多與丹麥蘭德瑞斯相似。1964年初次引入中國,已分布全國各地。

        長白豬因其體軀特長,毛色全白,故名。頭狹長,耳長向前傾耷;頭、肩輕,臀部寬長,大腿肌肉發達,全身呈流線型;四肢軟弱。乳頭6~7對。成年體重,公豬250~350 kg,母豬約250 kg。母豬產仔數11頭左右。生長肥育,豬6月齡體重達90kg,屠宰率達74%,胴體瘦肉率63~64%。多用于培育瘦肉型品種(系),和生產商品瘦肉豬的雜交父本。

      大白豬

        原產于英國約克夏縣。約克夏豬經過不同選育,形成大中小三種類型,大約克夏就是大白豬。大白豬全身白色,頭中等大小,面部微凹,耳適中、直立,胸寬深適度。肋骨拱張良好,背腰較長,略呈弓形,臀寬長,后軀發育良好,腹線平直,四肢高而結實,胴體瘦肉率64%左右,乳頭6~7對。經產母豬平均產仔數11頭,生長發育較快,體型較大。

        大白豬是目前世界養豬業應用普遍的豬種,作為父系和母系,應用于雜交生產和配套生產體系都有良好的表現。在杜長大雜交生產體系中,大白豬作為母系母本使用。我國目前飼養的大白豬主要來自加拿大、英國和法國,分別稱為加系、英系或法系大白豬。

      皮特蘭豬


        比利時豬種。1919~1920年在布拉邦特附近用本地豬與貝葉豬(Bayeux)雜交,再與泰姆沃斯豬(Tamworth)雜交選育而成。1955年被公認。是歐洲流行的肉用型品種。我國上海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從法國引進。

        皮特蘭豬耳中等大,向前傾,體軀呈方型,四肢短,骨骼細,肌肉發達。毛色灰白夾有黑色斑點,或雜有紅毛。背膘薄,胴體瘦肉率高,體重90kg時屠宰,瘦肉率達66.9%,后腿發達,但肉質較差,PSE肉發生率幾乎100%。體重90kg后,生長顯著減慢。母豬平均產仔9.7頭??箲つ芰Σ?,應激綜合征(PSS)的發生頻率高,屬應激敏感型品種。宜作終端雜交父本。近期引進的皮特蘭專門化品系,商品代豬可不發生PSE肉。

      蘇太豬

        由江蘇蘇州市太湖豬育種中心培育而成。1991年課題組以太湖豬為母本,與杜洛克(Duroc)豬雜交,其中太湖豬母豬共97頭,包括小梅山豬23頭,中梅山豬40頭,二花臉豬28頭,楓涇豬6頭,杜洛克公豬12頭,組建了含有50%太湖豬血統和50%杜洛克豬血統的基礎群。采用群體繼代選育法,橫交固定,1年1個世代。至1995年達4個世代,作為一個新品系(D7系)通過農業部驗收。

        1999年3月通過國家家畜禽品種資源委員會豬品種專業委員會審定為新品種,并改名為蘇太豬。耳中等大、垂向下方,頭面有清晰皺紋,嘴中等長而直,部分豬允許有玉鼻,全身被毛黑色、偏淡。公豬10月齡體重約126kg,母豬9月齡體重約116kg。母豬初產仔11~12頭,經產仔14~15頭。育肥豬達90kg體重日齡為178.9天。屠宰率72.85%,胴體瘦肉率55.98%,活體背膘厚1.96cm。

      巴馬香豬

        原產于廣西和貴州兩省的地方豬種。體型微小,毛色為“兩頭烏”。產區山嶺延綿,丘陵起伏,海拔300~1100m,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春秋溫暖,夏季濕熱,7月份后多霧,作物以玉米為主,水稻次之。

        由于交通不便,群眾多養小型豬,仔豬2月齡平均體重6.93kg,不留公豬,小公豬配上母豬后即閹割肥育,5月齡公豬體重13kg,6月齡母豬體重16.65kg,10月齡體重41.35kg。母豬頭胎產仔約8~9頭,二胎達11頭左右。在貴州的兩頭烏香豬體重較大,成年母豬體重可達70kg左右,體重56kg的肉豬屠宰率64.68%,膘厚3.78cm,胴體中瘦肉占37%,脂肪占31.12%。近年來,貴州大學從兩頭烏香豬中選育出一個新品系,毛色全白,稱為“白香豬”。

      藏豬

        原產于青藏高原廣大地區,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區的山南地區、昌都地區、拉薩市,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區,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1978年統計,有繁殖母豬6萬多頭。

        青藏高原有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區,2000~3000m的半山區和2000m以下的河谷區,豬多在河谷區。藏豬終年放牧,僅在嚴冬補飼少量精料,長期生存在惡劣高寒的條件下,形成一些獨特的外形和生理特點,如嘴筒長而尖,呈錐形,適于拱食;四肢結實,蹄質堅實,善于奔跑;心臟發達,嗅覺靈敏,鬃毛發達,冬季密生絨毛;脂肪沉積能力強等。明、清史書上即有記載。被毛黑色,乳頭5對居多,成年公豬體重約35kg,母豬約40kg。母豬頭胎產仔4~5頭,三胎以上6~7頭。育肥豬在307日齡達53kg,日增重173g。體重平均49kg的肥育豬屠宰率66.6%,花板油比例8.3%,胴體中瘦肉占52.5%,脂肪占28.4%。

      萊蕪豬

        為黃淮海黑豬中的一個類群。中心產區在山東省萊蕪市,分布于泰安市及毗鄰各縣,分大、中、小三種類型,成年豬體重分別為94kg、80kg和70kg左右,以中型居多。產仔數較高,母豬頭胎產仔10~11頭,二胎以上產仔13~14頭。肥育豬日增重360g左右。76kg的肥育豬屠宰率70.15%,膘厚4.21cm,花板油比例12.43%。肌內脂肪含量較高,在60%以上。

      二花臉豬

        太湖豬中的一個類群,以江蘇省舜山四周為母豬繁殖中心。為太湖豬中產仔數較高的一個類群。1982年2月17日,江陰市月城鎮一頭二花臉母豬用梅山公豬配種,產仔42頭(第八胎),活仔40頭(28公,12母),窩重26.9kg,創造了窩產仔數記錄。

      太湖豬

        原產于長江下游,江蘇、浙江和上海市交界的太湖流域,西至茅山山脈,東臨東海,南過杭州灣,北及長江北岸高沙土地區的南緣。按照體型外貌和母豬繁殖中心等,太湖豬可分為二花臉、梅山、楓涇、嘉興黑、橫涇米豬和沙烏頭等若干個地方類群,1974年起統稱為太湖豬。1980年統計,有種豬60多萬頭。其中前4種類群較多。

        產區養豬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到宋代、明代,人口增加,養豬業發達,隨人口遷移與經濟交往,相鄰的南方、北方豬種發生雜交,北方以小型淮豬為代表,南方以大花臉豬為代表,各種雜交類群間再相互雜交,通過選擇,逐漸形成近代的太湖豬。

        產區氣候溫暖,農業發達,群眾多用圈養方式,以青綠多汁飼料喂豬,太湖豬逐漸形成了繁殖力高、肉質鮮美及凹背大肚、耳大下垂、性情溫馴等特點。體毛黑色,梅山豬四肢末端為白色,乳頭多為8~9對。成年公豬體重130~200kg,母豬體重100~180kg。以繁殖力高著稱于世,母豬頭胎產仔12~13頭,三胎以上15~16頭。育肥豬體重15~75kg階段,日增重332g。屠宰率65%~70%,胴體中瘦肉占40%左右,脂肪占28%左右。國外將提高母豬繁殖性能的期望,寄托于引入太湖豬以改良現代豬種。

        “中芯一號”現已上市,適合更多的地方豬種檢測,歡迎訂購。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爸行疽惶枴睙o疑為“華系種豬”的培育,提供了具有先進、實惠、實用的技術保障。有了“中芯一號”,“華系種豬”走向世界將變成可能!


      分享:
      日韩无码精品视频|黄色网站高潮无码|亚洲老人毛片一级A视频|亚洲黄色三级片AV

      <em id="ddnlg"></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