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力開啟水稻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合作新模式
12月6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廣西農業科學院共同發起的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創新聯盟第一次聯盟理事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26個聯盟單位的50余位專家、聯盟三家發起單位領導和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討論并通過了聯盟章程、合作協議等相關文件。與會理事推舉了以李自超為理事長和李丹婷、劉繼強及楊慶文為副理事長以及20位常務理事組成的常務理事會。會議還對聯盟各理事參與共建、共享和合作的模式進行了詳細討論,確定了21,000份稻種資源微核心種質-巢式關聯群體(MCC-NAM)基因型數據庫的共建方案;圍繞水稻重要和關鍵科學及產業問題聚焦并建立了15個表型鑒定評價和基因發掘與利用協作組,統一頂層設計、統一鑒定評價方法、融合各方優勢、將基礎理論研究和育種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協作攻關、合作共贏。
聯盟還成立了由12位知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聘請了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擔任聯盟學術委員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員、江西農業大學賀浩華教授和廣西農科院的鄧國富研究員擔任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將為聯盟進行頂層設計、確定聯盟的學術方向。聯盟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啟發院士、聯盟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共同為聯盟揭牌。
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創新聯盟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創新國內科研協作模式,以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團隊數十年開發的MCC-NAM群體為基礎,聯合近30家從事稻種資源研究和稻作遺傳育種等方向的研究團隊,共建通用型稻種資源高效基因挖掘技術體系,促進稻種資源鑒定評價與創新、基因和自然功能變異發掘以及分子育種的理論與產業創新,力爭將該體系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產業應用價值的種質資源利用平臺,促進我國水稻種業的原始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種質資源是民族種業發展的基石,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創新聯盟開創了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合作新模式。從種質資源出發,將上下游需求緊密結合,聯盟成員協作攻關,充分發揮各方研究優勢,對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調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同時選育相應的水稻新品種,在解決科學問題的同時,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此外,聯盟還創造了新的合作機制,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共同結成聯盟,發揮各自在科學研究、育種、產業轉化方面的優勢,以更高效的方式讓科研成果為農業產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