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聯合創舉:稻種資源優異基因挖掘與利用新模式在桂啟動
產學研聯合創舉:稻種資源優異基因挖掘與利用新模式在桂啟動
廣西 · 南寧
2020.09.18~21
9月18~21日,2020稻種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高峰論壇在廣西南寧隆重召開。本次高峰論壇由中國農業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陳振華,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農業農村科技處副處長王軍鋒,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啟發教授,廣西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鄧國富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劉繼強董事長等167位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從事種質資源研究與育種和稻種資源管理與研發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基因組時代稻種資源基因的高效發掘與高效利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思路與新模式。
參會代表 此外,大會還組織與會代表參觀考察了位于廣西農業科學院里建基地的水稻微核心種質巢式關聯作圖(MCC-NAM,Mini Core Collection based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群體以及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的田間表現情況。作為MCC-NAM群體的創制單位,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團隊自1998年開始開展水稻核心種質及其微核心種質研究以來,經過了21年堅持不懈的創新,并自2009年起又歷時11年創建了這套MCC-NAM群體。該群體由栽培稻微核心種質與日本晴和9311雜交并經單粒傳自交至少達F7代的21000多個純系組成,擁有豐富的組合類型、高度的多樣性和高精度的重組交換,是全球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優異基因發掘、遺傳基礎解析和分子設計育種等研究和開發的理想群體,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認可。 自2019年起,中國農業大學與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完善和推動MCC-NAM群體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及其相關技術體系。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種質資源、基因型及表型數據、自動化數據分析的“三位一體”的配套技術平臺,以及雙方合作開發的高密度水稻功能SNP芯片OsF60K等支撐技術,為稻種資源優異基因高效發掘與深度利用奠定了基礎。 張啟發院士等參會專家考察稻種資源基地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廣西農業科學院發起并牽頭成立了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該聯盟由致力于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育種利用的優勢單位與團隊組成,以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團隊所構建的超大規模稻種資源MCC-NAM群體為基礎,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為理念,通過共建MCC-NAM群體及其開發和利用平臺,共享建設成果,促進多方合作,最終達成共贏。該聯盟創造性的提出了以共建共享為基礎的產學研新模式,利用MCC-NAM群體在稻種資源基因高效發掘與育種價值評價上的優勢,優化學術和產業界的資源配置,集學術與產業界之合力,聚力于為稻種資源創新與利用的研發增速提質,打造水稻種業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服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重大需求。 作為水稻基因高效發掘平臺的創始人和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的發起人,李自超教授期望稻種資源優異基因高效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的建立可以促進MCC-NAM群體在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功能基因自然變異發掘及種質創新和分子設計育種中的有效利用。相信通過國內學術界和產業界專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讓我國的作物遺傳資源研究與利用取得重大進展。 鄧國富院長 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 簽約儀式 新模式發布會上,來自多家單位的參會代表對該模式表示了肯定和期待,共有27家單位在會議現場舉行了聯盟成立簽約儀式,由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現場宣布了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的正式成立。 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簽約儀式 結 語
在現代基因組學迅速發展,稻種資源發掘與利用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稻種資源基因發掘與創新利用高峰論壇為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與溝通的平臺。會議期間不僅有嘉賓精彩的學術報告和交流,還有實地參觀考察,而且創新性的成立了“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正如聯盟秉承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理念,“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將一直堅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模式,歡迎更多單位和團隊加入,歡迎來自各方的意見、建議和交流與合作(聯盟臨時聯系郵箱:zhangl@cau.edu.cn,ftkuang@kangpusen.com),共同推動水稻研究與產業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共同探索“產學研”融合式發展的新模式。
簽約單位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廣西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云南農業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河南農業大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安徽農業大學、遼寧省水稻研究所、中科院植物園研究所、吉林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等。